
排进行串联并将8个单体电池以前后两组的方式进行摆放。为了使得铝排与电池正极和负极触摸杰出一起防止电池短路,依据电池组摆放方式规划了A、B、C三种尺度铝排用于电池组串联。此外,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电池胀大现象,本文为防止此现象引起的电池揉捏问题,在两组电池间设置6mm的距离,一起在同组单体电池之间预留2mm的距离。别的,为了尽最大或许防止电池击穿放电,电池电极与电池箱体之间要求坚持不少于10mm的距离。本文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充裕规划,一起为了简化电池组箱体结构,取电池组与箱体上部以及四周坚持20mm距离,电池组与箱体底部坚持5mm距离。电池组相关结构参数如表:
电池组详细结构如下图,绿色的电极代表负极,赤色的电极代表正极,与电极非直触摸摸的扁平片状结构用作几个单体电池串联成电池组的铝排。
为了便利表述,将电池单体依照必定次序编号1-8,并对每个单体电池的正负极几许中心、大面中心、底面几许中心别离标记为T、S、B,以便后文在仿真模型中安置温度测点。
提出了以流道进出口区别包含1进1出、4进1出以及2进2出(十字交织)等三种流道结构计划。
计划1选用的是1进1出流道结构,一起在计划1的基础上规划了计划2和计划3。与计划1比较,计划2的特点是增加了进口数量并以电池组旁边面中心向四周偏移,这样的结构规划能轻松完成箱体进口处冷却油液活动更为均匀。因为单体电池间的空隙过小带来的活动性差问题,将导致电池组存在中部温度相对于外侧偏高的现象,而与电池组中部非直触摸摸的铝排在过热时更是加重这一现象。针对这一现状,计划3经过将进口安置接近电池中部上方对其优先冷却进行改进,一起考虑到活动均匀性,增设了一个流道出口并对称安置。在上述三个流道结构计划中,冷却油液资料为二甲基硅油,铝排资料为铝。